技术分享:白露瘟即将到来,如何科学应对病虫害问题
更新时间:2025-08-27 11:02:16 来源/作者:华中渔业研究社
今年农历七月十六,“白露”就要来临,这一时段是水产病害多发的季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白露瘟”。事实上“白露瘟”不是指某一种鱼类疾病,而是这个节气容易发生渔业病害的总称。今天小编分享一下“白露节气”常见病害有哪些,以及如何科学应对,助你平稳度过此阶段。
一、白露前后池塘水质易出现问题:
1.溶氧不足与泛塘:
温差分层:白露后表层水温骤降,与底层形成温跃层,阻碍水体对流,底层缺氧积累硫化氢、氨氮等有毒物质;天气突变(如降温、大风)易引发泛塘,导致大面积死亡。
倒藻风险:夏季藻类(如蓝藻)老化死亡,低温藻类(硅藻)尚未形成优势,产氧能力下降,水体清瘦浑浊。
2.氨氮、亚盐超标:
投喂量增加导致残饵粪便积累,低温下硝化细菌活性减弱,氮循环受阻,氨氮、亚硝酸盐易超标,抑制鱼类摄食并引发中毒。
应对措施:
增氧曝气:晴天中午开增氧机2~3小时打破分层,夜间提前开启至天亮;备化学增氧剂(过碳酸钠)应急。
改底补菌补藻补碳源:每7~10天用过硫酸氢钾氧化底泥,交替使用芽孢杆菌+光合细菌分解有机物;视水色决定是否补肥(磷酸二氢钾+蛋白多饵肽)稳定池塘藻相。10-15天,全池泼洒生石灰10-15斤,提高池塘总碱度,提高水体缓冲能力。
二、重点关注寄生虫问题:
1.指环虫、三代虫:是鱼类(尤其是鲫鱼、鲤鱼、草鱼等)鳃部最常见的寄生虫,水温20-25℃是其繁殖高峰。大量寄生导致鱼体消瘦、鳃丝肿胀、粘液增多、呼吸困难、狂游或浮头。
2.锚头蚤、中华蚤:体表寄生虫,秋季也是其高发期之一,造成鱼体损伤、发炎、继发感染。
3.车轮虫、斜管虫:主要危害鱼苗和鱼种,水温下降后仍可大量繁殖,刺激体表和鳃部,影响呼吸和摄食。
4.小瓜虫(白点病):虽然其繁殖高峰在春末夏初和秋末冬初,但在白露前后水温波动大的时候也可能暴发,尤其在密度高、体质弱的鱼群中。
应对措施:建议在9月初-9月中旬,选择晴天的上午择机杀虫,四大家鱼塘选用敌百虫或氯氰菊酯。另外,对于车轮虫、锚头鳋要重点关注,一旦处理不及时,容易导致品相差。锚头蚤的最佳杀灭时间在10月中旬之前,因此要认准时机做好杀虫。
三、细菌性、病毒性病害高发:
1.细菌感染
烂鳃病:由柱状黄杆菌等引起,寄生虫损伤鳃部后极易继发细菌感染,是秋季最常见的细菌病之一。
细菌性败血症:由嗜水气单胞菌等引起,水温下降后仍可能发生,尤其在环境恶化、鱼体抵抗力下降时。
肠炎病:投喂不当(如饲料变质、过量投喂、突然转换饲料)、水质不良等因素导致,秋季也需警惕。
舒伯特气单胞菌病(生鱼):高温期后易发,内脏出现白色坏死点,急性死亡量达数千尾。
2.病毒感染
草鱼呼肠孤病毒在水温下降后病毒并未消失,在养殖动物因环境胁迫导致免疫力低下时,仍有发病风险。
鳜鱼易感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蛙虹彩病毒,常因体质下降或隐性带毒爆发。
应对措施:建议在白露前后,杀虫工作做完后,全池泼洒(海联重碘或戊二醛复合溶液)消毒杀菌一次,内服(恩诺沙星+本草五加黄)一个疗程,预防细菌性病害,如烂鳃、出血、烂身、鮰鱼肠败血症、河蟹黑鳃、黄鳃、肠炎。
病毒行病害预防:水质良好的情况下,做好防应激工作,定期再饲料中添加免疫增强剂+病毒阻断剂(免疫多糖、杜仲酵母多糖、虹斑宁、板蓝根等)
四、肝胆综合症或代谢问题:
秋季投喂量增大,饲料中淀粉粘合剂(>7%)等会加重代谢负担,导致花肝、绿肝甚至萎缩(加州鲈、黄颡鱼高发)。另一方面,水温下降,养殖动物(特别是变温动物)消化酶活性降低,消化吸收能力减弱。
应对措施:白露前后,下午喂料适当控料,多投料会加重肝脏负担,也会造成浪费,建议定期拌料添加肝肠护卫+丁酸梭菌5-7天,促进饲料消化吸收,减轻肝脏负担。
五、白露前后气候异常,做好防应激:
白露前后昼夜温差可达10℃以上,天气突变(寒潮、大风、阴雨)频繁,水温急剧升降对养殖动物是巨大应激。如pH值、溶氧、氨氮、亚硝酸盐等因天气或人为管理不当而剧烈变化。秋季是成鱼上市季节,频繁拉网操作易造成严重应激。
应激表现:厌食、活力下降、体色异常、免疫力下降(易感病)、跳跃(虾)、甚至死亡。
应对措施:保持深水位缓冲温差;天气突变前一到两小时泼洒VC或多维提高养殖动物抗应激能力。
结语:此时处于养殖后期,容不得半点马虎。因为九月是出塘上市前最关键的一个月,一定要加强巡塘,做到三看——看天、看水、看养殖动物,勤观察养殖对象的摄食、活动及水质情况,一旦出现问题,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对河蟹、小龙虾、甲鱼等易逃养殖品种,要注意查看防逃设置和池埂有没有漏洞;夜晚加强防逃、防盗、缺氧巡视。注意收听、收看天气预报,重视气象信息,做好防范应对工作。
友情链接
【政府部门】: 农业农村部 |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 |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站
【科研院所】: 华南农业大学 | 中山大学 | 广东海洋大学 |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 上海海洋大学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咨询服务:020-34466381 | 合作服务:18620920190 | 会员服务: 020-34466381
地 址:广州市南沙区东涌镇市南路4号段广东海洋与水产高科技园4号楼 邮编:511453
Copyright 2006-2019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