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构建现代化海洋牧场“高中低”搭配的种业格局
更新时间:2025-02-25 10:20:35 来源/作者:海洋与渔业杂志
“水产种苗产量居全国首位,蓝圆鲹等经济适养鱼种人工繁育技术实现突破,潮州创建省级首个花鲈良种场,惠州建设黄唇鱼种源保护与技术研究中心暨南海大黄鱼种业创新基地。”2025年1月15日,在广东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广东省省长王伟中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特别提到了广东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和水产种业研发的工作亮点。
过去一年,广东按下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加速键”,出台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总体规划,深水网箱养殖水体总量居全国第一。海水种业作为现代化海洋牧场全产业链的源头,是支撑现代化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的硬核“芯片”。2024年7月,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启动“现代化海洋牧场适养品种核心技术攻关”项目,搭建拎包入住式的种业创新平台,面向全国引进63个科研团队,围绕28个现代化海洋牧场适养品种开展联合攻关。作为广东一次性投入力度最强、规模最大的种业科研项目,也是广东乃至全国渔业领域的首次创新性探索尝试,力争在3—5年推出一批高质量的种业创新成果,使广东省海水种业科研面貌焕然一新,助力现代化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
强化良种选育
培育满足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的优良新品种
广东是海水养殖大省,2024年1~11月,全省海水养殖总量326.78万吨,同比增长4.19%。一些重要的经济品种如南美白对虾、卵形鲳鲹、花鲈、石斑鱼等单品产量稳居全国首位。
广东也是海水种业大省,是全国海水苗种主要产区,海水鱼、虾类苗种产量连续多年稳居全国首位,2023年,广东省海水鱼类苗种产量67.7亿尾,占全国50.8%,居全国第一;南美白对虾苗种产量5351亿尾,占全国41.2%,居全国榜首。
经过多年的开拓积累,广东省已实现了四十多个深远海适养品种的养殖。在全力推进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的背景下,广东育种人对这些适养品种重点开展育种技术攻关,培育出满足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需求的优良新品种(系)。
2月7日,惠州大亚湾畔,冬日的暖阳洒落在海面上,波光粼粼,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海洋渔业试验基地的工厂化车间,3800尾石斑鱼亲鱼正在车间的池子里游弋。这是中国杂交石斑鱼发源地,我国首个石斑鱼新品种“虎龙杂交斑”正诞生于此。作为广东目前唯一的海水鱼类新品种,“虎龙杂交斑”的问世,带动了石斑鱼产业的爆发式增长。2023年,全国石斑鱼产量24.15万吨,2014年仅为8.81万吨,增长近2倍。
除了“虎龙杂交斑”外,试验基地还培育出石斑鱼新成员——“青红杂交斑”新品系,并已取得相关专利。在科研人员的努力下,石斑鱼家族品种还在不断扩大。
金鲳鱼,学名卵形鲳鲹,是全国第一大海水鱼养殖品种,2023年全国金鲳鱼年产量为29.23万吨。培育生长快、抗病力强的金鲳鱼新品种,对我国的深远海养殖产业发展意义重大。近年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副所长张殿昌带领团队加快培育生长快、饲料转化率高、抗刺激隐核虫能力强的突破性卵形鲳鲹新品种。其培育出的卵形鲳鲹新品系“鲳丰1号”,选育苗种平均体重比未选育苗种提高了20%以上。目前良种选育已经进入了中试阶段,计划2025年申报新品种。
广东是海鲈养殖大省,养殖产量位居全国之首,平均每年海鲈苗种(规格3厘米)需求量达6亿尾。但种苗培育领域,省内海鲈苗种缺失削弱了产业发展的稳定性。为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通过人工繁育进行海鲈家系选育,并明确流行病学形成机制和抗病免疫防御机制,为海鲈走向现代化海洋牧场奠定坚实基础。
饶平县是广东省最适合发展海水育苗的地区之一。2024年12月27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邱丽华研究员团队联合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单位,在饶平县万佳水产有限公司开展了“百万花鲈苗种赠送活动”。活动通过现代化海洋牧场种业对接帮扶机制,将优质花鲈苗种90万尾无偿赠送给来自湛江、汕尾等地的现代化海洋牧场开发主体及相关养殖企业,以满足市场对优质苗种的迫切需求。这一举动意味着广东在海鲈种苗自培自给领域已经实现历史性突破,为广东海鲈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种业支撑。
开发适养品种
构建现代化海洋牧场“高中低”搭配的种业格局
如果说良种培育体现了广东海水种业的“强”度,那么,适养品种的开发则体现了广东海水种业的“广”度。开发新的养殖品种或者人工培育珍稀鱼类品种,推动养殖品种多元化,也是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广东海水品种的开发接连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批海水品种实现了苗种的规模化人工繁育,成为广东深远海养殖和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的潜力品种。
硇洲族大黄鱼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硇洲族大黄鱼是广东特有的大黄鱼种群,过去一直处于野生状态,未有驯化繁育。
为加强南海硇洲族大黄鱼的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在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种业振兴专项资金的支持下,广东在惠州启动了“南海海区特色大黄鱼种质资源评价与良种培育”项目,于2024年年初率先在国内成功突破野生南海硇洲族大黄鱼人工驯养和规模化人工工繁育技术。今年1月16日,“硇洲族大黄鱼野生种苗驯化及亲鱼培育”项目在湛江通过了验收组专家的现场验收。专家组认为,硇洲族大黄鱼野生种苗驯化及亲鱼培育的成功为其种苗人工繁育奠定了基础,助力广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
2024年8月30日,在惠东县港口度假区,中国黄唇鱼种源保护与技术研究中心暨南海大黄鱼种业创新基地动工,标志着惠州深远海养殖创新品种研发基地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2024年12月29日,在惠州惠东港口的鳇鲸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黄唇鱼全人工繁育阶段性成果通过专家组验收。“这次成果,填补了国内外大型石首鱼科鱼类繁育的空白,对黄唇鱼的种质保护和资源恢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中国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执行院长刘英杰指出,黄唇鱼实现全人工孵育为今后开展黄唇鱼野外放流增殖,提供了有效的群体基础。业内人士认为,在未来通过人工繁育群体野外放流增殖,实现野生种群逐步扩大的情况下,能够逐步降低黄唇鱼保护级别,使其能够为渔业生产所利用,其将成为我国水产养殖尤其是海水养殖产业里,非常重要且具备经济价值的渔业物种。
章红鱼的生长速度快、经济价值高、市场潜力大,与深远海养殖模式的契合度很高,但章红鱼的人工繁殖长期无法突破,养殖章红鱼全部依赖捕捞野生苗,而野生苗养殖存活率仅有五成。2024年12月10日,广东省“双百行动”乡村产业发展高校联盟2024年度海洋牧场产业科技成果推介会在湛江举行。由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教授朱春华团队主持的《高质量发展章红鱼种业 助力海洋牧场建设》项目荣获海洋牧场产业科技成果典型案例的一等奖。经过长达5年的攻坚克难,广东海洋大学突破了章红鱼人工繁殖技术、大规模苗种驯化技术,人工颗粒饲料替代冰鲜鱼也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章红鱼人工繁殖的突破打破了人工养殖长期依赖野生苗种的瓶颈,满足了章红鱼养殖对优质人工苗种的需求。
蓝圆鲹喜成群结队逐浪而食因此得名“巴浪鱼”。人工养殖蓝圆鲹价格是野生产品的近10倍,是少数养殖产品比野生产品更受市场欢迎的水产品种之一。此前,蓝圆鲹的种苗来自野生捕捞,季节性强,可控性低。2024年4月,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海洋渔业试验基地在国内首次实现了蓝圆鲹的人工繁育技术,已培育出全长3~5厘米蓝圆鲹鱼苗8.22万尾。这是该基地继2023年突破黄金鲹的人工繁育和苗种规模化生产后,在品种繁育方面的又一重大突破,将进一步丰富现代化海洋牧场适养品种,有效拓展深远海利用空间。
“不食金枪,不知海味”,金枪鱼被公认为顶尖食材,是世界捕捞渔业和水产品贸易的重要角色。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开展的深水网箱金枪鱼全周期养殖试验,是我国首次在外海养殖区开展黄鳍金枪鱼网箱养殖研究。目前,研究团队已掌握了黄鳍金枪鱼全周期养殖生物学特征,并完成金枪鱼人工养殖技术体系及配套工艺构建,养成亲鱼近百尾并达到性成熟,为突破金枪鱼人工繁育技术奠定了坚实基础。
出台《广东省水产苗种管理办法》
强化海水种业发展法治保障
除了在科研上加大力度攻关水产种业外,广东在制度上也积极作为,推陈出新。《广东省水产苗种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经十四届广东省人民政府第49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1月8日以省政府令第314号正式发布,自2月1日起施行。
《办法》共25条,不分章节,强化与上位法衔接,积极回应水产种业发展的制度需求。《办法》主要聚焦五方面内容:一是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共同做好水产苗种管理工作。二是明确水产苗种生产经营者的主要义务,要求依法取得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渔业生产者自育、自用除外),并按规定进行产地检疫。三是按照国家深化“证照分离”改革要求,进一步落实简政放权精神,明确除水产原种场之外,其他水产苗种场的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由县级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核发。四是细化产地检疫制度,明确了实施主体、协检人员以及第三方检测结果的效力等问题,着力提升检疫活动的规范性和操作性。五是突出水产苗种行业协会、渔民专业合作社等社会组织的行业自律、服务保障及引导督促功能。
《办法》突出以创新思路解决实际问题,作出了体现广东特色的具体规定。其中规定省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支持培育适合深远海养殖的优良新品种,开展现代化海洋牧场育种、养殖等自主可控全链条装备研制。在种业科研攻关方面,要求对科技强种具体路径作出规划,不仅要求支持水产苗种科学研究以及海洋和淡水优良品种选育培育,推动苗种繁育体系建设,还要求主管部门建立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共同参与的联合攻关机制,加快突破核心技术,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充分发挥水产种业对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的推动功能。
每日更新
重点推荐
友情链接
【政府部门】: 农业农村部 |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 |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站
【科研院所】: 华南农业大学 | 中山大学 | 广东海洋大学 |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 上海海洋大学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咨询服务:020-34466381 | 合作服务:18620920190 | 会员服务: 020-34466381
地 址:广州市南沙区东涌镇市南路4号段广东海洋与水产高科技园4号楼 邮编:511453
Copyright 2006-2019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