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鱼乌头瘟发生的原因及防控
更新时间:2025-08-26 11:29:11 来源/作者:华中渔业研究社
在水产养殖中,烂鳃是困扰大家的一个常见问题。然而,烂鳃看似简单,实际上引起烂鳃的原因不止一种,每种引起的原因都各不相同。因此,在发生烂鳃时,不应该盲目地消毒,应该找出原因,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今天小编就来聊一下草鱼乌头瘟发生的原因及防控:
一、草鱼乌头瘟症状表现:
细菌性烂鳃病危害大多数淡水养殖鱼类,如草鱼、鳙鱼、鲫鱼、鲤鱼、鲈鱼、鳜鱼、斑点叉尾鮰和罗非鱼等养殖品种。细菌性烂鳃病的早期症状主要是鳃、鳍条和体表黏液增多;发病中晚期鳃丝末端坏死,鳃组织腐烂并附着污物以及蛀鳍等。池塘养殖的草鱼感染后出现头部乌黑(俗称“乌头瘟”)、鳞片脱落、呼吸困难、行动迟缓、离群独游、食欲下降等症状,患病鱼鳃丝黏液增多,常附着污泥,鳃丝边缘发白,末端腐烂,软骨外露;鳃盖内侧充血发炎、患病鱼鳃盖骨中间被病菌感染后腐蚀形成圆形透明区,俗称“开天窗”;一些患病鱼还会出现鳍条末端发白、缺损等症状。
二、流行范围与病原
细菌性烂鳃病的主要病原是柱状黄杆菌,该菌为寡营养型革兰氏阴性细菌,其生长温度在4~37℃,最适温度为25℃左右。柱状黄杆菌主要感染鱼类的黏膜组织,包括鳃、皮肤、鳍条和鳞片,并能造成严重的组织损伤,从患病鱼的病灶处可分离培养出大量淡黄色、边缘不规则的菌落,其菌落形态随着培养条件的不同而略有差异。细菌性烂鳃病主要危害幼鱼和成鱼,该病具有传播速度快、流行范围广、死亡率高等特点,通常发病期可持续两周左右。该病对幼鱼危害最为严重,例如主要危害草鱼鱼苗,在水温15~30℃时易暴发流行,温度越高越容易暴发,在南方地区发病时间通常为4~10月份,北方地区为5~9月份。
草鱼(A)和鳜鱼(B)的烂鳃处细菌划线分离培养(箭头为柱状黄杆菌)
三、如何科学防控
1、苗种消毒:选择优质、健壮的鱼苗,并利用细菌性烂鳃病主要病原菌对高盐溶液不耐受的特点,在苗种采购或过塘分养时,可用2%~2.5%的食盐水溶液浸浴15分钟左右,可较好地预防此病。
2、水质调控:在养殖过程中,定期调控水质,鱼塘内的水体透明度通常保持在20~30厘米;定期使用EM菌或复合芽孢杆菌制剂调节水质;定期使用生石灰调控水质,如15~20天使用一次;特别是在养殖中后期,池塘底质容易恶化,定期使用过硫酸氢钾或高铁酸钾氧化底部有机质,减少病菌滋生。
3、投喂管理:选择优质饲料,定时定点定量投喂,适当添加免疫增强剂如维生素C、维壮素和杜仲酵母多糖等,增强鱼体免疫力和抗病力;也可通过拌料饲喂大蒜素、百草冰丹、本草五加黄等中草药制剂,能够较好地预防细菌性烂鳃病。
4、控制密度:合理控制放养密度以及搭配鱼种的比例,过高的养殖密度给养殖鱼类带来较大的环境胁迫,而且一旦有少数鱼发病,会造成较快的水平传播,往往难以控制病情,造成较大经济损失。
5、精准用药:1、发病时,镜检鳃上无寄生虫时按本法治疗。首先全池泼洒外用杀菌剂“二氧化氯”“高锰酸钾”等,第二天选用“苯扎溴铵”或“戊二醛”全池泼洒,并同时内服“恩诺沙星+维生素K3粉”一个疗程。2.并发寄生虫病时细菌性烂鳃病的防治:镜检鳃上有寄生虫时按本法治疗。首先使用外用杀虫剂如“辛硫磷”或“氯氰菊酯”,鳃上感染杯体虫时选用“硫酸锌粉”,然后再按细菌性疾病防治方法防治。3.并发赤皮病时烂鳃病的防治:防治方案基本同细菌性烂鳃病的防治方法,但必须注意使用化学或微生物水质改良剂改良水质与底质,可选用“过硫酸氢钾”“过碳酸钠”“乳酸菌”等。4.并发“肝胆综合征”时烂鳃病的防治:在内服药物中加入“肝肠护卫+维壮素”。5.并发病毒性出血病时烂鳃病的防治:按病毒性出血病的防治方法防治。
温馨提示:
1.对未检出寄生虫的尤其是鳃呈紫红色或白色或鳃丝溃烂缺损的烂鳃病,不得使用外用杀虫剂。
2.对鳃丝出血严重的如呈紫红色等应在内服药物中加入“复合多维制剂”。
3.对鳃丝末端溃烂严重的必须选用“过硫酸氢钾”或“过碳酸钠”等改良水质与底质。
4.杯体虫寄生引起的烂鳃多发生在2 龄大草鱼的鳃上。
友情链接
【政府部门】: 农业农村部 |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 |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站
【科研院所】: 华南农业大学 | 中山大学 | 广东海洋大学 |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 上海海洋大学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咨询服务:020-34466381 | 合作服务:18620920190 | 会员服务: 020-34466381
地 址:广州市南沙区东涌镇市南路4号段广东海洋与水产高科技园4号楼 邮编:511453
Copyright 2006-2019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