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行业全景洞察:现状、机遇与挑战
更新时间:2025-01-08 12:24:47 来源/作者:优质DHA藻油原料供应站
一、水产饲料:产业基石的发展态势
(一)产量与市场趋势
(1)产量变化
2023年全国水产料产量达2344万吨,占全国工业饲料产量7.29%,但受普水鱼行情低迷和极端天气影响,2023 年同比下滑4.9%,2024年前三季度产量1759万吨,仍同比下降 2.8%(其中普水料下降10%)。
(2)影响因素
1、养殖端变化
消费者对水产品品质和种类要求提高,部分普水鱼养殖效益降低,养殖户减少养殖规模,如近年来部分普水鱼养殖面积减少约20%,导致饲料需求减少。
2、环保政策限制
各地对水产养殖环保要求严格,部分不符合环保标准的养殖场关闭或整改,冲击水产料市场需求。
3、原材料价格波动
豆粕价格在2022-2023年上涨约30%,鱼粉价格波动频繁,增加生产成本,压缩企业利润空间,部分企业减产或调整产品价格,影响市场销量。
(二)竞争格局与地域分布
(1)竞争格局
国内水产料市场呈 “两超多强” 格局,前十大企业占 60% 市场份额。海大集团、通威股份、新希望等企业市场占有率较高,分别约为18%、13%、6.5%。
(2)地域分布
1、南方优势
南方是水产料生产重要区域,广东省产量占全国近三分之一。南方水资源丰富,水产养殖业发达,交通便利、经济发展水平高,利于饲料企业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和产品销售。如广东拥有优良港湾和丰富淡水资源,水产养殖品种多样,饲料企业能就近获取原材料,降低成本,且制造业发达,设备先进,技术人才集聚。
2、北方特点
北方地区水产养殖业相对分散,水产料企业规模和数量较少,但在冷水鱼养殖饲料等特定领域有优势,如山东、辽宁等地在海参、鲑鳟鱼等养殖饲料方面有技术积累和市场份额。
(三)企业销量梯队
(1)不同梯队情况
10-19万吨企业:约19家,合计销量255-265万吨。
20-49万吨企业:约10家,合计销量250-260万吨。
50-99万吨企业:3家,合计销量190-200万吨。
超100万吨企业:3家,合计销量840-850万吨(海大国内水产料销量预估460万吨左右)(数说水产)。
(2)企业策略差异
1、大型企业
注重品牌建设和规模效应,凭借研发实力和销售网络推出多样化产品,通过大规模采购降低成本。
2、中型企业
专注细分市场和差异化竞争,如正大水产深耕虾料市场,占有率约15%,通过个性化产品和服务与大型企业错位竞争。
3、小型企业
以灵活经营和本地化服务立足本地市场,快速响应养殖户需求,提供定制化产品。
(四)企业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1)腰部企业困境
经营压力大,与头部企业比缺乏规模优势,与小型企业比灵活性不足。
(2)应对策略
1、技术创新
与科研院校合作引进先进饲料研发技术,开发环保高效产品。
2、优化管理流程
借鉴先进经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部分企业优化流程后生产效率提高约10%-15%。
3、拓展市场渠道
巩固线下渠道,积极开拓线上市场,利用电商平台、社交媒体扩大销售范围,提高品牌知名度。
4、加强行业合作
加强行业内合作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二、水产养殖:蓝色财富的孕育与发展
(一)产量增长与养殖主体
(1)产量规模增长
2019-2023 年,中国水产养殖行业产量稳步增长,2023年淡水养殖产量近3414.01万吨,同比增长3.78%;海水养殖产量达2395.60万吨,同比增长5.27%。
(2)养殖主体问题
中小企业(养户)是养殖主体(占比超90%),主要分布在沿江沿海省市。但存在诸多问题,如规模小,养殖技术研发和引进投入不足,依赖传统经验,养殖效率和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融资渠道有限,仅约30%能顺利获银行贷款且额度有限,难以扩大规模、改善设施或应对风险;抗风险能力弱,易受市场价格波动、疾病疫情等影响而亏损甚至破产。
(二)主要养殖品种与产区
(1)淡水养殖
主要品种产量及产区
1、草鱼
年产量550万吨,主产广东、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广东珠三角养殖户经验技术先进,湖北在种苗培育和养殖规模上有优势(其种苗培育量占全国约40%)。
2、鲢鱼
年产量约380万吨,主要产自江苏、湖北、湖南等长江中下游省份。
3、鳙鱼
年产量300万吨,安徽、江西、湖北等是主要产区。
4、鲫鱼
产量约280万吨,江苏、湖北、江西等为主产区。
5、鲤鱼
年产量约260万吨,山东、河南、辽宁等北方省份是主产区。
(2)海水养殖
主要品种产量及产区
1、牡蛎
年产量超500万吨,山东、福建、广东等沿海是天然养殖场,山东荣成、乳山等地养殖历史悠久,产业链完整。
2、对虾
年产量约180万吨,广东、广西、福建、山东、海南等地凭借先进技术和适宜水温成为养殖主力军。
3、海带
产量约160万吨,山东、福建、辽宁等省份利用冷水海域优势,养殖规模庞大。
4、海参
年产量约22万吨,辽宁、山东等北方沿海省份低温清洁海域孕育高品质海参,大连海参闻名遐迩。
5、梭子蟹
年产量约12万吨,浙江、江苏、山东等沿海近海海域是其理想栖息所,秋季大量上市,深受消费者喜爱。
6、其他海水鱼产量
全国海水养殖产量23955970吨,鱼类 2057102 吨,其中大黄鱼280997吨,鲈鱼246918吨,石斑鱼241480吨,金鲳鱼292263吨,鲷鱼147314吨。
7、鳜鱼饲料与虾类市场
鳜鱼饲料技术突破,部分企业加入单品饲料40万吨的市场角逐,未来100万吨可期;2024年国内虾总产量250万吨(南美白对虾占93%),未来虾类年消费量可达500万吨以上。
(三)从业者概况
1、从业者问题
渔业从业者超1300万人,半数以上在养殖一线。从业者面临工作环境艰苦(长时间户外劳作,风吹日晒且潮湿)、收入不稳定(部分水产品价格一年内波动30%-50%)、技术培训不足(难以适应新养殖技术和管理方法,限制养殖效益提升)等问题,且年龄结构偏大(50岁以上从业者占比约40%),年轻劳动力缺乏,影响行业可持续发展。
(四)产业发展趋势与可持续性
(1)发展趋势
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发展重心转向提升质量,绿色可持续发展成趋势,相关标准不断完善。
(2)可持续发展措施
1、生态养殖模式推广
如稻渔综合种养,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
2、质量安全监管加强
政府加强养殖环节监管,严格控制投入品使用,建立全程追溯体系,大型养殖企业产品追溯体系覆盖率达约80%。
3、绿色技术研发推广
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发推广绿色环保养殖技术和设备,如循环水养殖系统、生物净化技术等。
三、水产动保:健康养殖的幕后支撑
(一)市场规模与增长趋势
1、当前产值与下降原因
2024年中国水产动保产值约154.9亿元,同比下降约30%-40%,原因是2024年水产养殖终端投喂率低、投苗延后、养殖效益不高、资金紧缺、养户信心不足,用药积极性不高。
2、长期前景与需求增长因素
长期来看,未来国内水产动保市场有望达 500 亿元。随着养殖规模扩大,养殖户重视水产动物健康管理(预防疾病、提高生长性能);消费者对水产品质量安全关注度提升,促使养殖户加强病害防治和水质管理,增加动保产品需求;环保要求提高,养殖户需要更多环境改良剂、水质调节剂等非鱼药类产品维持水体生态平衡。
(二)主要企业及其特色
(1)饲料公司涉足
海大、通威、大北农、恒兴、新希望、粤海等企业。
(2)其他头部企业特色
1、渔美康集团:研发实力强,产品覆盖广。
2、北京水世纪生物:市场推广成熟,定制化服务出色。
3、上海泰缘生物:产学研结合紧密。
4、其他企业特色:如广东利洋水产研发的生物菌剂调节水体微生物平衡效果显著;部分企业靠精细化市场运营,精准定位小众养殖品种动保需求;还有企业以低价策略主打高性价比产品,吸引中小养殖户。
5、其它头部企业:江苏好润生物、北京渔经、武汉华扬、成都科宏、海南正强超越、山东宝来利来生物等。
(三)行业研发与服务
1、研发方向
研发人员致力于攻克病害难题,开发环保高效产品,与科研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研发新型绿色环保动保产品,如针对细菌性疾病的抗菌药物替代品和生物净化剂。
2、服务内容
销售人员推广动保理念与产品,企业技术人员平均每月回访养殖户约2-3次,为养殖户检测水质、诊断鱼病,提供养殖技术咨询和培训等服务,帮助养殖户科学使用动保产品,提高养殖水平。
(四)行业发展方向
1、绿色环保理念
追求绿色、环保与可持续,研发环保型产品,推广生态养殖方案。企业选用环保原材料,研发可降解、无污染产品,减少药物残留,市场上环保型动保产品占比逐渐提高(已达约30%)。
2、示范基地建设
与养殖户合作建立示范基地,推广生态养殖技术,提高养殖户环保意识,实现环境保护与养殖效益提升的双赢。
四、市场消费与贸易:供需动态与挑战
(一)国内消费变化
1、消费偏好与渠道转变
消费者偏好生鲜/冷冻水产品,鱼虾类最受欢迎,但45家大型批发市场成交量从2019年的1103万吨降至2023年的903万吨,反映出消费渠道与习惯转变。电商和冷链物流发展使消费者倾向线上购买新鲜便捷水产品,冲击传统批发市场。
2、企业应对策略
水产企业加大电商平台投入,优化产品展示和促销活动,加强与冷链物流企业合作,目前水产企业在电商平台销售额占总销售额比重达约15%,提升配送速度和质量。
(二)国际贸易形势
(1)贸易数据与逆差情况
2024年前三季度,水产品出口量300.16万吨,出口额148.22亿美元;进口量518.33万吨,进口额169.34亿美元,贸易逆差21.12亿美元,虽逆差有所收窄,但进出口形势依然严峻。
(2)影响因素
1、贸易壁垒与标准差异
国际贸易环境复杂,一些国家设置贸易壁垒保护本国产业,不同国家质量标准差异要求企业调整工艺和质量控制体系。
2、汇率波动影响
人民币升值使中国水产品国际市场价格相对上涨,降低竞争力;贬值增加进口成本,影响企业利润,2023-2024年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约8%,对进出口企业影响较大。
3、全球经济与地缘政治
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和地缘政治冲突对水产品国际贸易产生不利影响。
(三)影响市场的因素分析
1、市场波动因素
水产行业市场波动与养殖周期、气候变化、疾病疫情、政策法规等因素密切相关。
2、养殖周期影响
不同品种养殖周期不同,决定水产品上市时间和产量,导致市场供应季节性波动,如草鱼养殖周期8-10个月,上市季节供应量大幅增加。
3、气候变化影响
影响养殖环境,极端天气和水温变化可能导致产量下降或疾病爆发。
4、疾病疫情风险
是重大风险,造成养殖户损失,影响市场供应和价格。
5、政策法规调整
如禁渔期制度和养殖环保标准提高,促使行业结构调整。
(四)应对市场变化的策略
企业应对措施
1、拓展销售渠道
加强品牌建设,推出有机、绿色养殖等特色品牌概念,吸引消费者;优化产品结构,加大高附加值水产品研发生产,如深加工产品和预制菜,目前深加工水产品市场份额逐步扩大(已达约20%)。
2、加强合作共赢
加强上下游企业合作,实现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如养殖与饲料企业合作研发饲料,与加工企业合作开发特色产品。
五、相关产业发展:协同支撑水产行业
(一)冷链物流的保障作用
1、市场规模与技术应用
2023年中国冷链物流市场规模达7231.0亿元,企业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冷藏仓库、运输车辆、配送中心等),应用智能温控、气调保鲜等先进技术,确保水产品低温环境,延长保鲜期,目前采用智能温控系统的冷藏车辆占比达约60%。
2、合作提升配送效率
与水产企业合作优化配送路线,提高配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使水产品更快捷到达消费者手中。
(二)预制菜的新机遇
1、市场规模增长预期
2023年预制菜及水产预制菜行业市场规模分别达3616亿元及1237亿元,预计到2026年分别跃升至7490亿元、2576亿元,为水产行业带来新增长点。
2、产品优势与企业发展
水产预制菜品类丰富,满足不同口味需求。企业创新研发特色产品,加工注重标准化规范化,确保质量和口感一致,目前预制菜行业标准化率达约70%。水产企业涉足预制菜领域可消化过剩原料,通过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提高竞争力。
(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趋势
产业链协同发展
冷链物流与预制菜产业与水产行业相互促进,构建更完善产业链。上游养殖企业依市场需求调整品种规模,提供优质原料;中游加工企业与冷链物流合作确保预制菜品质;下游销售企业拓展线上线下渠道,扩大市场范围,目前水产预制菜在电商平台销售额增长率达约30%。
(四)对水产行业的推动意义
提升附加值与拓展市场
预制菜发展大幅提升水产品附加值,冷链物流完善扩大销售范围,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相关产业融合促使企业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推动水产行业向现代化、多元化、高端化转变,目前采用先进管理系统的水产企业比例达约40%。
六、水产行业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一)政策支持带来的利好
1、规范养殖用药
政府加强监管,制定严格标准,打击违法用药行为,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目前符合标准的养殖场比例达约85%。
2、整治养殖环境
推行生态养殖模式,鼓励循环水养殖和稻渔综合种养等绿色方式,减少污染。
3、推动育苗技术升级
设立专项资金支持育苗技术研发创新,培育优质种苗,部分种苗成活率提高约20%-30%,为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消费升级与科技创新的驱动
1、消费需求变化
城市化与老龄化加速,新兴销售渠道发展,消费者对优质蛋白需求增加,水产遗传育种技术领先,科技应用提升养殖效率与质量。城市居民消费能力提高,对高品质水产品需求旺盛,老龄化社会使健康饮食受关注,水产品受青睐。电商等新兴渠道兴起拓展市场空间,目前电商平台销售额占水产行业总销售额比重达约15%。
2、科技助力养殖
水产遗传育种技术培育优良品种,智能养殖系统实现精准养殖,目前采用智能养殖系统的养殖场比例达约30%,无人机巡检和大数据分析提高管理效率和决策科学性。
(三)国际市场的潜在机会
1、自身优势与外部机遇
中国水产品在品种、价格、质量等方面有优势,如对虾、罗非鱼等在国际市场知名度高、份额大(对虾出口量占全球对虾贸易量约15%,罗非鱼出口量位居世界前列)。国际贸易形势改善,“一带一路” 倡议推进,中国水产企业可通过与沿线国家合作拓展海外市场份额。
(四)行业面临的诸多挑战
1、市场波动问题
市场波动导致部分产品饱和、价格不稳,传统渠道销量下滑。
2、地缘政治影响
地缘政治因素如贸易争端、地区冲突等影响供应链,导致成本上升。
3、品质与资源环境压力
消费者对品质要求提高,不仅关注外观、口感,还注重安全性和环保性。资源环境方面,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影响水产养殖,渔业资源过度捕捞导致部分品种资源衰退,生态平衡破坏,部分水域渔业资源量较历史最高水平下降约40%。
(五)应对挑战的策略与展望
企业应对策略
1、品质管理方面
建立严格质量管理体系,确保产品安全。从源头抓起,加强养殖环节质量控制,严格遵守兽药使用规定,确保水产品无药残、无污染,目前产品合格率提高了约15%-20%。
2、供应链优化方面
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稳定原材料供应和价格。签订长期合同,优化物流配送网络,降低物流成本,提高配送效率,目前物流成本占企业总成本比重降低了约10%-15%。
3、科技创新投入方面
加大在养殖技术、加工工艺、保鲜技术等研发投入,开发更具竞争力产品和技术,如研发高效水产养殖废弃物处理技术,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4、行业自律合作方面
加强行业自律,共同遵守行业规范和标准,共同应对资源环境挑战,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
中国水产行业在现状中蕴含机遇,从业者需抓住政策支持、消费升级、国际市场拓展等机遇,应对市场波动、地缘政治、品质要求提高等挑战,共同推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未来,随着科技进步、政策支持和市场成熟,中国水产行业有望实现更高质量发展,为全球消费者提供更丰富、更优质水产品。
友情链接
【政府部门】: 农业农村部 |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 |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站
【科研院所】: 华南农业大学 | 中山大学 | 广东海洋大学 |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 上海海洋大学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咨询服务:020-34466381 | 合作服务:18620920190 | 会员服务: 020-34466381
地 址:广州市南沙区东涌镇市南路4号段广东海洋与水产高科技园4号楼 邮编:511453
Copyright 2006-2019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