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南沙青蟹本土化人工育苗取得突破性进展
更新时间:2025-10-20 10:46:39 来源/作者:海洋与渔业杂志

▲ 连片青蟹养殖区
近年来,广州市南沙青蟹随着品牌效应的出圈,在市场上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为打破一直以来蟹苗短缺和质量不稳定的瓶颈问题,助推南沙青蟹产业更上一层楼,广州市南沙区依托广州南沙华农渔业研究院(以下简称:华农研究院)深入研究青蟹繁育技术,并在人工繁育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市场需求稳步增长
青蟹养殖成行业新选择
位于珠江出海口,广州南沙区的养殖水域属咸淡水交汇,底质以泥砂质为主,其独特的水域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水产养殖提供得天独厚的条件,更是优质青蟹的理想养殖区。华农研究院副教授吴坤说,“咸淡水交汇的区域提供了丰富的天然生物饵料,尤其是贝类,这对青蟹的生长有重要影响。”
南沙青蟹的独特性不仅体现在其生长环境上,也体现在其营养价值上。“相对别的地区,南沙青蟹的蛋白含量是位于前列的,脂肪营养也比较丰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吴坤指出,国内青蟹的主产区有福建、浙江和广东,广东主要是广州南沙和江门台山,每个地方都有各自特色。
当前,随着人们对优质蛋白需求的增加,“南沙青蟹”逐渐在市场中崭露头角,先后荣获了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等多个品牌荣誉。通过有机产品认证和品牌建设,其知名度和竞争力不断提升。
同时,随着传统虾塘养殖效应的下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找高价的替代品种,益于南沙青蟹稳定的质量和强大的品牌效应,其中的一部分人转向了养殖青蟹。吴坤说:“在这两年,水产品市场整体比较低迷,但南沙青蟹的价格表现比较稳定。”

▲ 最近培育的青蟹亲本
种苗成“卡脖子”问题
市场呼唤优质蟹苗
尽管南沙青蟹的养殖面积已达到2万亩,年产量达到4000吨,总产值近15亿元,但优质蟹苗的短缺却始终成为行业发展的“瓶颈”。吴坤提到:“蟹苗问题是青蟹养殖的主要障碍之一。过去,养殖户大多依赖海捕苗,但这种苗种的质量和数量往往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且价格波动大,还有可能携带一些病菌,使青蟹养殖的生产效率和收益都不稳定。”
他介绍,市场上的蟹苗有两种规格,一般是在大眼幼体阶段的“飞机苗”和不同指甲盖大小的“指甲苗”,“一般来说,拿飞机苗来养成本会低一点,存活率比也会低一点,规格大一点存活率也会相应提高”。
来自不同地区的蟹苗也有不同的特性,“相对而言,粤东地区的蟹苗会比较‘凶’,自相残杀很厉害,从越南进口的蟹苗比较便宜,价格只有本地种苗的一半,一开始苗的色泽和规格都不错,但在养大过程中,存活率就出现了逐步下降的情况。”
“优质种苗会显著提高青蟹养殖成功率。”此前,吴坤和团队的工作人员曾到塘头进行意愿调研,从收回的问卷显示,意愿购买海捕苗和人工苗养殖的人数比例将近1:1,想购买海捕苗的人更多一点,“但是,很有意思的是,选择购买海捕苗的这批人都没有绝对抗拒购买人工苗,实际上,他们只是希望能购买到的是优质人工蟹苗。”
吴坤指出,相较成熟的鱼类和虾类的人工繁育,青蟹的产业起步较晚,且青蟹是开放式系统,受环境因素影响更容易携带病菌,一些在鱼类品种广泛应用的人工繁育技术手段在蟹类并不适用且难以操作。
“实际上把青蟹培育到成熟所需时间并不长,但它是否能够抱卵,抱卵后是否能孵化,都不太稳定,只能进行有限控制。市面上进行蟹苗人工繁育的企业并不少,但都不能够保证稳定生产。”吴坤说,“在自然界,我们追踪到雌蟹是可以多次产卵的,而人工繁育时,通常只能产卵一次。”
据了解,青蟹的怀卵量高达100万~200万,但最后成功孵化出来的苗量可能仅有5万到10万,“若是中间哪个环节出现问题,一只都没有孵化出来也是可能的。”吴坤说,而从外地购买蟹苗回来养殖基本都会出现生长不适应的问题,要提升成功率,最后仍需进行本土化育苗。
成功孵化200万只南沙青蟹苗
为大规模养殖奠定基础
为了改变优质蟹苗短缺的局面,华农研究院与华南农业大学共同合作,开始进行青蟹种苗的人工繁育研究,并成功孵化了200万只南沙青蟹苗,实现了南沙蟹苗“零的突破”,同时在亲蟹抱卵和蟹苗蜕壳等关键技术方面累积了经验,为未来大规模养殖提供了基础。
过程中,团队通过无数次的实验和试验,试图摸索出适合南沙本土青蟹的繁育方法。如在亲蟹的培育阶段,精心调控水质、温度和盐度等条件,力求模拟自然状态。从环境调控到营养管理上,需要工作人员不停根据现实情况进行调整,并及时进行数量补充。
“青蟹的培育需要室内水泥池车间和池塘,繁育过程在室内车间进行,产卵发育到‘飞机苗’的过程在室内,从‘飞机苗’到‘指甲苗’就要转到室外了。其实如果有合适的场地,青蟹的培育全年皆可进行,可以从小苗培育,也可以用膏蟹培育。”吴坤坦言。
吴坤说,目前团队正在采取新技术手段对青蟹使用基因组分析,筛选出与青蟹生长相关的位点,便于在人工繁育时筛选速生性状,助力生长速度提升的新品系选育,借助现代化科技手段进一步提升繁育成果率。

▲ 抱卵到了中后期的青蟹亲本
▲ 显微镜下待孵化的蟹苗
建立跨区域合作
助推南沙青蟹“向外走”
和其他养殖品种不一样的是,青蟹养殖需要一定的门槛,首先养蟹需要配套齐全的室内工厂化和标准化池塘;再者蟹苗也不便宜,市场均价在五毛到一元一只;另外,由于养殖管理上的要求,雇佣一个熟练工养蟹与生手养蟹的效果完全不一样,而一个熟练工的酬劳也不低……这些都对青蟹养殖设置了准入门槛。
青蟹的养殖不但依赖优质苗种、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养殖模式和养殖管理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吴坤说,“青蟹养殖整体存在存活率不高的问题,除了种苗、病害和管理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源于青蟹有‘自相残杀’的天性,一个池子里的密度不可过高,这对养殖管理的要求较高。”
良种还需要良法配,除了本土化蟹苗培育,华农研究院也在探索除了粗放式养殖之外,以青蟹搭配其他品种,进行了池塘或陆海接力养殖和立体养殖模式探索,研究了小虎麻虾-青蟹-鱼类立体养殖模式。
据介绍,南沙青蟹产业正努力“向外走”,一方面是南沙当地养殖成本较高,另一方面是想通过技术输出和资源对接的方式,推动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今年7月中旬,广州市南沙区农业农村局组织华南农业大学水产养殖专家团队赴湛江市徐闻县和安镇、角尾乡开展青蟹养殖技术精准协作行动,计划在徐闻县建设青蟹繁育基地,在南沙建设青蟹良种保种基地,形成完整的良种选育路径,实现区域优势互补、强链补链,同时有效验证南沙青蟹种源的更多可能性,并助力解决广东省青蟹产业良种缺乏的问题。
友情链接
【政府部门】: 农业农村部 |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 |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站
【科研院所】: 华南农业大学 | 中山大学 | 广东海洋大学 |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 上海海洋大学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咨询服务:020-34466381 | 合作服务:18620920190 | 会员服务: 020-34466381
地 址:广州市南沙区东涌镇市南路4号段广东海洋与水产高科技园4号楼 邮编:511453
Copyright 2006-2019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