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
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
2025年07月19日 星期六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要闻视点  >>  潮升南溟渔歌新——广东省全链条深耕现代化海洋牧场的实践与突破

潮升南溟渔歌新——广东省全链条深耕现代化海洋牧场的实践与突破

更新时间:2025-07-18 10:45:34       来源/作者:微观三农


广东人到底有多爱吃鱼?

从早茶档口的鱼片粥,到晚餐桌上的清蒸大黄鱼,广东人的一日三餐,几乎没有哪一顿能离得开鱼虾贝蟹。一句“无鱼不欢”,道出的是广东人千百年来与海为伴、向海而生的生活逻辑。

1.png

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广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优势,在建设“蓝色粮仓”的号角中锚定了新的发展方向。如今,广东的目光早已越过港湾、浅滩,投向更远更蓝的深远海。

物华天宝,因海而兴。2023年6月召开的广东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作出“1310”具体部署,提出要全面推进海洋强省建设,在打造海上新广东上取得新突破,并把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作为做大做强做优现代海洋产业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广东坚持“疏近用远、生态发展”,从制度设计到政策落地,从科技攻关到产业创新,全面擘画“蓝色粮仓”新图景,开创从“一条鱼”到“一条链”的产业变革。

如今,一个个特色养殖品种在南海茁壮成长,一座座深远海养殖平台在碧波中傲然挺立。向海图强的广东,鱼跃万顷波涛,绘出新时代耕海牧渔的壮阔画卷。

谋海定策 擘画深海蓝图

“广东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更要发挥海的优势、挖掘海的潜力,做好发展海洋经济这篇大文章。”在广东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上,广东省委书记、省海洋强省建设工作委员会主任黄坤明的讲话掷地有声。

这是近年来广东海洋经济领域规格最高的一次会议。会议明确广东将以更大力度、更快行动发展海洋经济,以新的更大成效助力全面建设海洋强省、加快打造海上新广东。黄坤明强调:“要耕海牧渔丰实粤海粮仓,加快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全面提升远洋捕捞综合实力,建好用好渔港平台,助推海洋渔业提质增效。”

“打造海上新广东”,为实现这一目标,广东深谋远虑,以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为抓手,全面布局。自2023年以来,广东印发了支持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的17条措施,制定现代化海洋牧场一级开发主体“补改投”、“疏近用远、生态发展”、沿海渔港经济区、水产苗种、种业攻关、装备创新、产业发展、金融保险等一揽子政策举措。

2.jpg

一个个“甜甜圈”(HDPE养殖网箱)镶嵌在湛江蔚蓝的海面上

为强化资金保障,2024年广东又出台了《关于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的若干财政支持政策》,设立20亿元现代化海洋牧场专项资金,锚定全产业链关键环节,对“补改投”试点、海洋种业体系、深远海养殖装备、沿海渔港经济区建设、水产品加工、仓储物流、核心技术攻关、税收减免等方面工作予以精准支持。

同年11月,《广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总体规划(2024—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发布,这是我国首个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总体规划,明确提出构建高效联动的陆海空间格局、培育全产业链发展动能、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健全支撑保障体系、深化多层次开放合作。

这份纲领性文件,在为广东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把舵定向的同时,也回应了现代渔业发展绕不开的两大问题。

问题一:传统近岸养殖方式遇瓶颈,渔业发展如何破局?

答案是,“疏近用远、生态发展”。

“随着近海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养殖方式导致的生态问题逐渐显现,使得鱼群的整体质量下降。”对于近海养殖存在的问题,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刘棕会解释道。

如何重构人类与海洋的关系,将“掠夺式捕捞”变为“可持续牧养”?广东按照“疏近用远、生态发展”的原则,提出在近海做“减法”,在中远海做“加法”,通过“陆海接力、岸海联动”,将蓝色荒漠变为蓝色沃野,开启向远洋要粮的新阶段。

3.png

“伶仃牧场”一号深远海养殖平台顺利下水

“在近海‘做减法’,就是要坚持保生态,可持续。这两年,我们也做了很多,比如推进‘木改塑’和养殖设施升级。”刘棕会介绍,“在中远海做‘加法’则是引导企业等主体将养殖场景从陆上、近海逐步拓展至深远海,拓展可持续发展的蓝色空间。”目前广东省已升级改造了5万多亩养殖设施,累计清拆传统网箱、蚝排超6万亩,并组织开展中远海养殖用海项目整体论证,涉及海域超16万公顷。

问题二: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不充分,如何依托海洋经济把短板变成“潜力板”?

答案是,将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作为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的有力抓手。

“百千万工程”,旨在构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广东的45个沿海县(市、区)作为 “百千万工程” 的重要战场,坐拥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如何借着东风,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引擎?以“百千万工程”为引领,高质量推进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是关键。

为此,广东按照“省统筹、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以“百千万工程”为引领,以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为抓手,一批向海而兴、因海而富、依海而美的县(市、区)相继崛起。

从一纸蓝图到万顷波涛,广东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广东,这个拥有4084千米大陆海岸线和1963个海岛的“蓝色大省”,向海图强的路径越发清晰。

育种破壁 夯实产业根基

盛夏的大亚湾海风正劲,湛蓝海水环抱之中,一座现代化科研试验基地依山临海而建,大门口“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海洋渔业试验中心”(以下简称试验中心)的牌匾在阳光照耀下格外醒目。

这个坐落于惠州市大亚湾畔的试验基地,是广东省最早一批进行海水种苗科研和生产推广的平台。上世纪90年代末,当石斑鱼人工繁育还是世界性难题时,基地就组织科研力量迎难而上,历时8年,首次攻克了石斑鱼人工繁育难题,培育出国内第一个杂交石斑鱼新品种——虎龙杂交斑。

种子是渔业的“芯片”,也是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试验中心负责人吴锦辉深知种子的重要,他说:“好的种苗,才能长出好鱼。”

4.jpg

试验中心工程师对硇洲族大黄鱼亲本进行催产

面对海上养殖品种还不丰富、政产学研推用联合机制还不完善、传统项目制科研模式碎片化等问题,广东果断“出招”,组建现代化海洋牧场种业创新中心,创新种业攻关模式,汇聚全国种业创新资源,搭建“拎包入住”式种业创新与共享平台,积极营造“东西南北中,创新在广东”的浓厚氛围。目前,广东已发展成为全国性的海水养殖品种创新中心,累计培育国家审定海水新品种18个,数量全国领先。

试验中心就是广东打造的种业创新共享平台之一,基地面向全国招募63个科研团队,聚焦28个现代化海洋牧场重点品种联合攻关。“大家带着课题和技术来,我们搭平台、出政策、出资金,一起啃硬骨头。”吴锦辉说。不同于传统项目的管理,基地引入“赛马制”模式,定期组织评审专家对成果进行论证,“不合格的就要淘汰”,激发科研团队动力。

为了让科研成果真正“造福于民”,基地建立成果反哺机制,即每个科研团队培育的种苗中,拿出30%无偿提供给沿海14个地区的“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养殖户,并组建农业科技特派员免费上门指导,打通从“种”到“养”最后一公里。

无独有偶,惠州市惠东县的鳇鲸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鳇鲸公司)也聚焦品种攻关,走出一条企业育种破壁之路。

走进鳇鲸公司的种业研发中心,水池中成群游动的大黄鱼活力十足。“这不是普通的大黄鱼,是我们广东自己的南海(硇洲族)大黄鱼。”鳇鲸公司董事长颜阔秋介绍,大黄鱼,素有“国鱼”之誉。过去,在我国沿海地区,大黄鱼产业主要集中在浙江、福建一带,但随着长年累代繁育,出现了种质退化、抗病能力下降等问题。而南海(硇洲族)大黄鱼则是广东的土著种群,具有更好的高温耐受性和抗逆性,能够适应深远海复杂环境,极具养殖潜力。

“南海(硇洲族)大黄鱼栖息于水深60米以内的中下层,在夏季会游到深水区域躲避高温,哪怕是在广东高温季节也照样吃得好、长得快。”颜阔秋说。

2022年,为加强南海(硇洲族)大黄鱼的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省农业农村厅启动“南海海区特色大黄鱼种质资源评价与良种培育”项目,将鳇鲸公司列为项目实施单位之一。专项资金注入,技术团队集结,一场“育鱼突围战”正式打响。

如今,鳇鲸公司已建立起3000多尾南海(硇洲族)大黄鱼亲鱼的活体种质资源库,完成了人工催产、开口饵料、苗种营养强化等关键环节的攻坚。

试验中心、鳇鲸公司的种业攻关实践,正是广东全力突破种业瓶颈的生动缩影。在多方合力下,广东种业攻关捷报频传。2023年以来,广东在全国率先突破南海大黄鱼、黄金鲹、章红鱼、黄唇鱼、巴浪鱼人工繁育技术;凡纳滨对虾“中兴2号”、扇贝“橙黄1号”2个海水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2024年广东海水鱼苗产量达67.96亿尾,占全国近一半,连续第七年领跑全国,现代化海洋牧场的“种仓”正在加快填满。

重器驭浪 掘金耕海牧渔

在珠海市万山海域,海天一色之间,半潜桁架式养殖平台“格盛一号”屹立海面,犹如一座海上堡垒。平台横向有三个大型养殖网箱,随着工人将饲料洒向水面,波光粼粼的海面上,原本平静的网箱浪涌鳞跃、水花四溅,瞬间“沸腾”。

“格盛一号”养殖平台长86米,宽34米,养殖水体达3万立方米,相当于7个篮球场大小,一次性可容纳450~600吨鱼,是珠海市首台由企业自主投资,用于正式产业化运营的深远海大型智能养殖平台。

5.jpg

位于珠海万山海域的“格盛一号”深远海养殖平台

“我们目前主要以养殖章红鱼为主,就在6月份,刚刚收获了10万斤刺身级章红鱼,并且再次批量投放10~15厘米章红鱼苗4万余尾。”站在平台上,珠海格盛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杜兵一边指着水箱里跳跃争食的鱼儿一边介绍。

平台面积大,养殖规模大,按理说需要的管理人员应该也不少。但在交谈过程中,杜兵却表示这偌大的养殖平台日常运营仅需3人就能完成。

秘诀在哪里?

“智慧化管理就是‘格盛一号’解放劳动力,释放生产力的秘诀。”杜兵说,“格盛一号”养殖平台配备了清洁能源发电、无人机自动投喂、环境监测、网络通信等现代化渔业生产系统,自动化程度高、稳定性好、操作便利。

以“格盛一号”等为代表的深远海养殖平台虽然在智能管理、抗风浪能力、养殖效率等方面较传统网箱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但动辄几千万的造价,让普通养殖户很难企及。如何降低建造成本与门槛,各方都在积极探索。其中,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以下简称实验室)所研发的“珠海琴”系列在这一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珠海琴”是全国首座搭载可折叠自主升降网箱的深远海养殖平台,整体长109.5米、宽40米、吃水深15米。“‘珠海琴’系列采用折叠式网箱技术,通过优化设计减少了钢架投入,单个立方养殖水体造价降低。同时,每个网箱能够独立升降,实现分时分种养殖,提高了养殖效率。”实验室工程师徐珂指着“珠海琴”模型介绍,“‘珠海琴”适应20米以上的水深养殖,能够抵御15级台风。首台套将于今年10月在珠海大蛛洲海域布放投产,达产后产量预计可达400吨。”

一路走来,广东深知,深远海养殖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装备的有力支撑。广东牵头组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优化产业科研体制机制,在全国范围内联合全产业链技术支撑单位及技术领先企业,启动现代化海洋牧场核心装备与技术创新平台项目,面向国内外公开遴选优秀团队开展行业急需技术攻关,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近年来,众多像“格盛一号”一样的养殖平台在广东深远海域相继涌现。全国首台具备升降功能的桁架类网箱“联塑L001号”顺利下水,全国最大具备升降功能的智能化桁架类网箱“湛农1号”经受住了17级台风的考验......广东省已累计建成重力式深水网箱6487个,居全国第一;桁架类网箱15个、居全国第三。相关产品辐射全国主要沿海省份,在山东、福建、海南等地投产运营。接下来,广东将以抗风浪重力式网箱为主攻方向,大力推进深远海养殖基地建设,同时适当配建桁架式网箱,作为投饵、管理的平台,实现合理搭配、高性价比组合,力争2025年累计建设重力式网箱8000个。

是深海,也是蓝海。新的发展方向为广东海水养殖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随着现代化海洋牧场的深入推进,广东海水养殖产量连续攀升,2024年,达到376.83万吨,同比增长5.47%,增速再创近十年新高;其中海水鱼养殖产量达97.54万吨、同比增长达7.93%,占全国产量近一半。深水网箱养殖产量、工厂化养殖产量实现3年翻一番,全国领先优势进一步扩大,“蓝色粮仓”更加夯实。

拓市挖潜 缔造广东鲜品

走进位于珠海市斗门区的白蕉海鲈文化馆,清蒸功夫鲈鱼、清炒鱼腩、鲈鱼柳、金汤酸菜鱼等各类预制菜模型整齐排列在展窗中,生动展示出一条白蕉海鲈如何从鲜鱼变成各色美味佳肴。

一条条鲈鱼,从南海游向全国乃至全世界的餐桌,仅仅依靠生鲜活鱼运输是远远不够的。据文化馆讲解员陈晓燕介绍,按照现在的储运技术和装备,鲜鱼的运输半径在600公里以内,这就意味着“鲜鱼目前只能在广东省内售卖”。

那么,如何突破距离限制,让一条条鲈鱼得以“游”出广东,“游”向更广阔的市场?答案就在于加工。

在距离文化馆不足2公里的斗门预制菜产业园区里,诚汇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鲈鱼加工流水线上,一条条鲈鱼经过去鳞、开背、臭氧消杀、腌制、打包、速冻锁鲜等一系列流程,被制成多种多样的产品。“我们可以根据需要,对鲈鱼进行开背、开腹等初级加工,以及鱼片、鱼块、鱼柳等中级加工,还能做成酸菜鱼、鱼饼、鱼丸等预制菜品。”公司负责人杨慧欣介绍。

来自南海的鲈鱼,在全国尤其是北方市场的接受度如何?采访过程中,记者恰巧遇到了前来采购的王月成。王月成来自山东济南,是维尔康肉类水厂市场新成祥水产的负责人,这次来珠海,是跟来自沈阳、山西、内蒙古的其他三位同行联手下订单,采购100万斤金目鲈鱼加工产品。

作为长期合作伙伴,谈到白蕉海鲈、金目鲈鱼等在当地的售卖情况,王月成与同行纷纷表示:“鱼新鲜,品质好,产品种类多,在北方根本不愁卖。”

“种类多”“不愁卖”,短短两句话,道出延长产业链、发展精深加工对于渔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现代化海洋牧场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广东在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中,坚持“链式”思维,培育集种业、养殖、加工、装备等于一体的现代化海洋牧场全产业链,创新发展模式,绘就“粤海粮仓”新蓝图,路径日渐清晰。

园区式集中开发模式。湛江市国际水产城——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广州市黄沙水产市场转场、汕尾市华润水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园、斗门区预制菜产业园等项目落地实施,释放集聚效能。

港产融合发展模式。在已创建广州番禺、汕头南澳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的基础上,2023年以来又启动创建茂名滨海新区、珠海市、阳江市海陵岛—阳西3个国家级和湛江徐闻、汕尾马宫2个省级沿海渔港经济区项目,2025年将再建设至少6个省级沿海渔港经济区,依托渔港经济区实施了一系列精深加工和冷链物流等项目,发挥区位优势。

重点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在湛江、珠海实施金鲳鱼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在湛江、阳江、江门、佛山实施生蚝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在珠海实施海鲈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推动三条两百亿级的产业链纵深发展,做到强链延链补链,“链”上开花。

产业链提升价值链。通过产业链的延伸,一条鱼的价值得以充分释放,同时也开辟出富民增收新路径。

“我们当地有一句话叫‘有钱吃鮸,无钱免吃’,反映出金鮸鱼的高价值。”一方海(广东)海洋牧场有限公司总经理邢明艳说。近年来,一方海公司在惠州市惠东县双月湾流域牵头养殖金鮸鱼等鱼种,并通过将制作鱼胶、研发即食包装食品等形式,将一条条金鮸鱼变成了百样“见鮸礼”。

7.png

一方海公司将一条条金鮸鱼加工成了百样“见鮸礼”

“一人富了不是富,大家富了才是富。”为实现这一目标,一方海公司提出“十村渔厝,共建美好”的发展模式,由公司这一“海上渔村”牵头,通过直播带货、孵化主播、运营IP、打造数字人主播等方式,带动9村共富。

“我们带着周边渔民一起干,只有规模壮大了,才能形成金鮸鱼的产业优势,打出我们自己的品牌。”邢明艳说。

正如邢明艳所说,品牌是提升产品价值,抢占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为让粤海鲜味香飘更远,广东在品牌培育上亮出真功夫。省农业农村厅牵头建立了“广东鲜品”农产品公用品牌管理中心,并制定现代化海洋牧场产品标准、品牌标准、监管规则。连续两年,由省农业农村厅主要领导带队到重庆、四川等地推广广东海鲜,“浪越大鱼越鲜”的口碑传得愈发响亮,掀起“海鲜火锅”的消费“新食尚”。热潮背后,是广东现代化海洋牧场的“优品” 已经卖出了“优价”,是广东海鲜从深海到餐桌的价值闭环,越收越紧,越转越活。

当耕海牧渔的梦想插上现代科技的翅膀,当“疏近用远、生态发展”的战略擘画化作挺进深蓝的钢铁阵列,当产业链条在碧波之下高效跃动,广东,在现代化海洋牧场全链建设的征程中,劈波斩浪,扬帆远航。按照《规划》要求,到2027年,广东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要初见成效;到2030年,产业体系将全面升级;到2035年,将全面建成“粤海粮仓”,海洋渔业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

南海潮涌,奔流不息,从“因海而生”到“向海图强”,广东,正立于新的历史起点,开启一场经略蔚蓝未来的壮阔征程。未来,广东必定在南海之滨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崛起一个气象万千的“海上新广东”。

重点推荐

1/1

咨询服务:020-34466381 | 合作服务:18620920190 | 会员服务: 020-34466381

地 址:广州市南沙区东涌镇市南路4号段广东海洋与水产高科技园4号楼 邮编:511453

粤ICP备2020080301号

Copyright 2006-2019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