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
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
2025年05月23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导读  >>  鱼类专题  >>  黄鳝养殖过程中的常见病害防控

黄鳝养殖过程中的常见病害防控

更新时间:2025-05-21 14:07:05       来源/作者:华中渔业研究社


黄鳝俗称鳝鱼,在动物分类上属鱼纲、合鳃目、合鳃科、黄鳝亚科。随着黄鳝养殖技术的发展和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黄鳝病害的发生已成为发展养殖的“瓶颈”之一;小编在长期从事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与研究以及生产实践中积累并总结了黄鳝养殖生产中常见病害及其防治技术,供大家参考。

079cc3a5c9afdef580634de950e9e7e7.jpg

一、赤皮病

病因由荧光极毛杆菌感染引起。一年四季都可发生,春末夏初为发病高峰期,主要危害成鳝。

症状: 病鳝行动无力,全天将头部伸出水面,久不入穴,体表局部或大部出血发炎,且伴有红色斑块;腹部两侧皮肤糜烂 ,烂尾 ,肠道充血发炎 ,最后瘦弱死亡。该病对黄鳝养殖危害最为严重,可造成批量死亡。

防治方法:

①放种前用生石灰150-200kg/亩或漂白粉15-20kg/亩,彻底清塘消毒;

②病鳝可用10%食盐水洗擦患部;也可以用10毫克/升的二氧化氯溶液擦洗患处。

③用1-2mg/L的漂白粉或用0.2-0.4mg/L的强氯精全池遍洒。

二、打印病

症状病鳝背部出现黄豆至蚕豆大的白色或黄色圆形病斑。病鳝行动缓慢、无力,全天都将头伸出水面,捞起病鳝观察,其体表局部或大部分出血发炎,体表出现许多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一的红斑,尤以腹部两侧较多,有些黄鳝的腹部出现蚕豆大小的紫斑,有的皮肤腐烂,严重时,可以看见骨骼及内脏。若剥去腐皮,可见骨骼和内脏。有时病鳝的肠道、肛门也充血发炎。病鳝食欲不振,不入洞穴,最后瘦弱死亡。该病终年可见,尤以4~9月多发,各养殖地区都有发生。

防治方法:

全池泼洒海联重碘,间隔一天在泼一次。

三、出血病

病原:黄鳝“出血病”主要为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等气单胞菌属细菌。

f8525bd75a7cd0c90a530b68df02c6a6.jpg

症状:病鳝体表呈点状或斑块状弥漫性出血,以腹部最明显,其次是身体两侧,体表无溃疡,身体失去弹性,呈僵硬状态。病鳝喉、口腔充血并伴有血水流出。腹腔有血水,肝脏肿大色淡,有的肉眼可见出血斑。肝、肾出血以肝损坏尤为严重。肠道发炎充血、无食物,内含黄色黏液,肛门红肿。

防治方案

1、保证饲料新鲜,无腐败变质,定时定量投料。

2、全塘水体消毒,聚维酮碘、优溴宝碘泼洒全塘。

3、饲料中加拌氟苯尼考+肝肠护卫+凝聚力K3提升机体免疫力,抗菌消炎止血凝血。

四、寄生虫

发病原因:黄鳝体内较为常见的寄生虫有毛细线虫和棘头虫,均肉眼可见。这两种寄生虫会吸收黄鳝体内的营养,导致黄鳝体质瘦弱、贫血、食欲减退、生长发育受严重影响甚至死亡。

30cd777919560b9d5bb43d165451fea8.jpg

症状:病鳝食欲减退,体质瘦弱或食量一直不能达到正常水平。

防治

1、把握驱虫时机: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由于饵料投喂充足,寄生虫也会很快发展。而在鳝苗投放初期,由于部分黄鳝尚不能正常吃食,拌入的药物仅有部分鳝鱼吃到,难以达到全面驱虫的目的。因此,首次驱虫最好安排在全面驯食完成时进行。

2、掌握准确用量:任何驱虫药都或多或少的具有一定的毒性,用量少达不到驱虫的目的,用量过大又常常导致黄鳝出现中毒反应,因此,对于内服驱虫药,应尽量掌握准确的用量。一般每公斤鲜料拌入本草驱虫清2-3克,连用3天。为了使拌药比较均匀,可以现将药粉与少量面粉进行充分拌和,然后再与饵料拌和,拌料应力求均匀,以保证驱虫效果。

3、合理安排驱虫次数:驱虫完成后,最好能够随机抽查几条黄鳝进行解剖观查,看驱虫是否彻底。若发现肠道内仍然有寄生虫,可以过几天再安排投药一次。在一个养殖周期内(4-6个月)一般安排2-3次驱虫即可。

五、肠炎

病因

1、饲料不新鲜、变质,引发细菌感染。

2、饲料变质后产生的毒素致黄鳝中毒。

3、饱食过度,引发肠道消化不良。

4、塘底质恶化造成水体恶化,终致肠道感染。

症状:病鳝离群,缓慢独游,体色发黑,头部尤甚,腹部现红斑。病初,食欲弱,解剖肠管可见局部发炎充血,肠内无食,黏液偏多。发病后期可见全部肠道呈红色,严重时呈紫色。肠壁的弹性差,肠内无食物,有淡黄色黏液,肛门红肿突出。

防治

1、保证饲料新鲜,无腐败变质,定时定量投料。

2、饲料中加拌肝肠护卫+丁酸梭菌溶液调理黄鳝肠道。

3077fc673a1b0ff4019387326b0f78d5.jpg

六、感冒

病因:由于水温急剧变化引起黄鳝身体不适而得的疾病。

症状:水温突然变化,会刺激鳝鱼的神经末梢,引起机能混乱,器官机能失调,行动失常等症状。

防治方法:换水时不用水温过低的水源,防止池水温差过大。

七、发烧病

在高密度养殖和长时间运输过程中,黄鳝体表分泌的黏液在水中聚积发酵释放出大量热量,可使水温骤升(有时高达50℃),水中的溶氧量降低,黄鳝焦躁不安,相互缠绕,造成大批死亡,死亡率可达90%。

防治方法:

(1)在鳝池内混养少量泥鳅,吃掉残铒,并通过泥鳅上下游动,防止黄鳝相互缠绕。

(2)运输前先暂养,勤换水,将黄鳝体表泥沙及肠道内容物除净。气温23℃-30℃时,每隔6-8小时换水一次,或者每隔24小时向水中投放一次青霉素,每25升水放30万单位。

(3)向发病池内泼洒硫酸铜,每立方米水用药0.7克。

(4)每立方米水体用大葱100克,食盐50克,桑叶15克,捣成汁均匀泼洒,每天2次,连用2-3天。

结语:鳝鱼生病大多是与水体环境和饲养管理有关。因此,人工饲养黄鳝一定要本着无病早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的原则。

重点推荐

1/1

咨询服务:020-34466381 | 合作服务:18620920190 | 会员服务: 020-34466381

地 址:广州市南沙区东涌镇市南路4号段广东海洋与水产高科技园4号楼 邮编:511453

粤ICP备2020080301号

Copyright 2006-2019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