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阳西县奏响“海洋牧歌”,深水网箱打出“时间差”,海产品“淡季不淡”
更新时间:2025-05-16 10:23:46 来源/作者:南方+
蔚蓝色的大海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资源宝库”。地处南海之滨的阳西县,海域面积5668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74公里,有着得天独厚的丰富海洋资源。
近年来,阳西着力写好“海的文章”,注重全产业链开发,做大做强海洋相关产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强化科技、金融支撑,加快人才培养和引进,着力做强做优海洋经济。
目前,阳西已形成“海洋牧场+”八大产业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围绕着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2025年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目标,阳西将推进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和497平方公里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加快沙扒、溪头、上洋河北渔港和红光村蚝生产码头项目建设,推广“明渔一号”风渔融合模式,打造“粤海粮仓+蓝色能源”阳西样板。
4702艘渔船回港休渔
“数字渔船”为渔民保驾护航
海洋伏季休渔制度是促进渔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5月1日12时,一年一度的南海伏季休渔期正式开始,将于8月16日12时结束,南海伏季休渔海域为我省管辖的北纬12度至“闽粤海域交界线”的南海海域(含北部湾),休渔作业类型包括除钓具以外的所有作业类型,以及为捕捞渔船配套服务的捕捞辅助船。
今年阳西县应休渔船4702艘,免休渔船245艘,应休渔船主要停泊在溪头、上洋河北、沙扒等地渔港。回港后,阳西渔民忙着整理渔具、保养渔船,确保渔船在休渔期间的安全。“休渔期间会做好安全工作,这三个半月我要把船修好,把网具换成新的。”渔民林叔介绍了自己在休渔期间的安排。
为了切实做好休渔期安全生产管理工作,阳西于4月底召开全县海洋伏季休渔暨渔业安全生产工作会议,要求继续坚持“最严格的伏休制度”和“最严格的伏休管理”,全面落实港长制,充分发挥渔港综合管理站作用,实施“依港管船”“定人联船”,及时掌握所辖渔船伏休动态,开展联合执法、专项执法,做好重点区域、重点时段、重点对象的执法监管,坚决打击违反伏季休渔制度行为。
作为国家数字乡村发展试点县和省数字农业乡村发展试点县,阳西近年来以“数字阳西”建设为契机,积极组织科研攻关,研发打造出“数字渔船”管理系统。目前,全国首个“5G海洋专网+5G数字渔船”系统已在阳西沿海地区实现全面覆盖。通过这套系统,可以为渔民出海和渔政管理提供更大的通信便利。
据了解,“数字渔船”是打造一个基于岸基通信网络+北斗定位(同时支持GPS)的渔船定位管理系统。该系统紧密围绕着信息化服务渔业发展的中心任务,构建起一整套信息化体系,从而实现了涉渔乡镇船舶定位管理的“监管可视化、布局网格化、执法规范化、服务智能化”。
“数字渔船”管理系统让渔政部门拥有了一双“天眼”,让违法违规渔船无所遁形。在实时监测船舶状态过程中,该系统一旦发现涉渔乡镇船舶出现越界、超时未归、航行超速等状态,即可通过AI语音呼叫、短信、APP推送等渠道,通知渔船用户及时调整。
有了“数字渔船”的助力,阳西积极推动清理整治涉渔“三无”船舶,加强重点海域、重点时段执法,并深化联勤联动,从源头上治理违法船舶。2025年以来,全县共查扣涉渔“三无”船舶7艘。
海上筑起“蓝色粮仓”
深水网箱打出“时间差”
俗话说“靠海吃海”,2024年阳西县渔业总产量49.13万吨、总产值72.03亿元,其中海水养殖产量35.02万吨、产值37.61亿元。
2024年11月25日,阳西制定了《阳西县现代化海洋牧场及全产业链建设总体规划(2023-2035年)》,划定136平方公里作为现代化海洋牧场深远海用海海域。首期规划划定28平方公里作为现代化海洋牧场深远海用海海域,其中青洲岛南侧海洋牧场产业园用海13平方公里、青洲岛海洋牧场产业园用海15平方公里。
休渔期长达三个半月,对渔业捕捞产量势必有所影响,但阳西群众和广大游客如今仍然能够买到许多“平、靓、正”的各类海产品。海产品“淡季不淡”的背后,得益于近年来阳西大力发展深水网箱养殖产业,在蔚蓝色的海面上筑起了一个个“蓝色粮仓”。
据了解,深水网箱主要由框架系统、网囊、固定系统和配套设施组成,把箱体降到水下限定的深度后,鱼类死亡率低、品质好。阳西目前共有深水网箱660口,养殖面积近40公顷,年产量约7.5万吨,年产值约15亿元,养殖品种主要有金鲳鱼、石斑鱼、鳘鱼、鲷科鱼类等近20个。其中,海上深水网箱养殖主要分布在双山岛深水网箱养殖基地、大树岛深水网箱养殖基地及青洲岛深水网箱养殖基地。
在沙扒镇的青洲岛附近海域,海面上的圆形深水网箱星罗棋布。“每个网箱能养殖15万斤鱼,在休渔期也比较好卖。”一家从事深海网箱养殖的阳西企业负责人介绍说,深海网箱养殖的海产品不愁销路,收购价格也比较理想。除了供应阳西本地之外,阳西渔港周边的鱼类加工厂也会大量收购网箱养殖的金鲳鱼等海产品,加工后主要销往北方省份。
2025年,阳西县计划新增投入51个重力式深水网箱,目前溪头镇已新增6个80米周长的重力式深水网箱,接下来继续发动养殖户新增投入重力式深水网箱,继续做好“牧海”这篇大文章。
美食“从海洋到餐桌”
全产业链“海陆接力”
依托“中国调味品之都”和“中国长寿之乡”的城市品牌和产业资源,阳西形成了“海水种苗、海洋牧场、海产品精深加工”的海洋健康食品全产业链,将新鲜的海产品搬上海内外消费者的餐桌。
种苗是养殖行业的“芯片”,也是战略性、基础性的农业核心产业。目前,全县共有海水种苗生产场(点)202个,面积约2万亩,其中具有实验室、标本室等科研场所的规模化种苗养殖生产公司合作社有22家,包括国家级水产养殖健康示范场2家、省级水产良种场5家。
依托丰富的海洋资源,阳西形成从“亲鱼—鱼卵—鱼苗—成品鱼”的循环生产链,做强做优海水种苗产业,为海洋牧场注入“芯”力量。2024年,阳西海水鱼苗年产量约33.1亿尾、年产值约7亿元,海水鱼苗数量占全省48.7%。
为了让海鱼保持鲜嫩美味的口感,又能实现“淡养”在陆地上“安家落户”,阳西县理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历时6年时间潜心研发星斑鲷这一新品种。“海鱼淡养”既解决了传统鲷鱼养殖周期长、成本高、后代品质弱化等问题,又实现了在岸上进行工厂化养殖的目标,从而撬动了产值达100亿元的全新产业。
为了让阳西海产品卖得更远、卖得更好,作为“中国调味品之都”“中国香谷”,阳西依托健康食品产业集群优势,积极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让“阳西味道”飘香海内外。
广东顺欣海洋渔业集团有限公司是阳西本地的一家国家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集海洋捕捞、水产品养殖、冷冻加工、冷链仓储物流、鱼粉和鱼油生产、预制菜研发等项目为一体,罗非鱼加工出口规模在广东位居前列。近年来,顺欣公司瞄准预制菜这片“蓝海”,依托自身产业链优势,推出免浆脆鲷鱼片(酸菜鱼)、香辣烤鱼、金枪鱼粽子等一系列热销的预制菜产品。
作为最早进军调味品产业的阳西企业之一,广东美味源香料股份有限公司依托阳西丰富的海产品优势,对鱼、虾、蟹、蚝等海产品的生物深加工技术开展攻关研究,推出了“保鲜菜”新产品。作为传统预制菜的升级产品,“保鲜菜”采用超低温速冻保鲜技术,将菜品保存在-18℃的冷库当中,所以不含防腐剂,又可以保持食材原有的新鲜度。
一线实践
“明渔一号”发电养鱼两不误
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融合发展,可有效解决近岸养殖空间受限、海域污染等瓶颈难题。风渔融合一体化装备作为打造海洋牧场的“利器”,为深远海资源综合开发提供了新途径,能够把辽阔的深海变成“粮仓”。
近年来,阳西积极打造“粤海粮仓+蓝色能源”新样板,大力支持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参与海洋牧场建设。2023年,明阳阳江青洲四海上风电场建成了全球首台“导管架风机+网箱”风渔融合一体化养殖装备“明渔一号”,实现了从探索试验到规模化发展的重大跨越。
“明渔一号”采用风渔深度融合设计,配置智能化渔业养殖系统,实现智能投喂、智能监控监测等功能,有效解决了深远海渔业养殖用电难、看护难、风浪大、成本高等难题,可大幅降低项目运营成本,明显提升项目整体效益。
2024年10月,“明渔一号”成功收鱼8万余斤,收鱼平均体重为1斤1两左右,2024年的养殖体量是2023年的10倍。除了金鲳鱼外,还增加了金头鲷、黑鲷、白花鱼、紫红笛鲷等多种鱼种。在长达100多天的养殖周期中,“明渔一号”经历了超强台风“摩羯”的正面侵袭,不仅成功抵御住了台风侵袭,鱼苗成活率也达到80%以上。
“明渔一号”验证了风渔融合模式的可持续性和规模化生产可行性,为风渔融合规模化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对推动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下一步,明阳集团计划拓展养殖体量,开拓海洋牧场上下游的全产业链业务,助推我国海洋经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友情链接
【政府部门】: 农业农村部 |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 |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站
【科研院所】: 华南农业大学 | 中山大学 | 广东海洋大学 |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 上海海洋大学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咨询服务:020-34466381 | 合作服务:18620920190 | 会员服务: 020-34466381
地 址:广州市南沙区东涌镇市南路4号段广东海洋与水产高科技园4号楼 邮编:511453
Copyright 2006-2019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