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国水生动物防疫工作座谈会暨第三届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专家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典型发言
更新时间:2023-12-20 09:47:23 来源/作者:中国水产
编者按 12月12日,2023年全国水生动物防疫工作座谈会暨第三届农业农村部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专家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浙江湖州召开。会议期间,湖州市南浔区、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和青海省等5个地区代表作了典型发言。农业农村部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专家委员会专家作了甲壳类贝类、淡水鱼和海水鱼疫病形势分析报告。《中国水产》小编特别制作了相关信息集锦,以飨读者。
湖州市南浔区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陆松华作典型发言
坚持科学防治,加速产业转型
南浔区全力推动基层水产健康养殖高质量发展
一是强化基层水生动物疫病防治,守好第一道防线。构建“院校专家+省市专家+本地专家”的渔业专家技术服务团队,打造覆盖全区的水产品快检服务体系,构建以大口黑鲈、黄颡鱼、青虾等主导特色品种的病害防控和用药减量技术模式与管理体系,覆盖全区1600余个规模养殖场,每年举办水产病害防控培训12期,培训超6000人,帮助渔民检测1.5万余批次。二是发展现代生态高效设施渔业,降低源头风险。以打造“中国淡水渔业种质资源库”为目标,培育优良品种,打通成果转化通道,推广跑道养殖、稻渔综合种养、配合饲料替代冰鲜鱼等生态养殖模式,探索陆基圆桶养殖、工厂化养殖等一批渔业新模式,加快渔业机械设备推广应用,全面降低病害风险。三是推进渔业数字赋能高质量发展,实现提质增效。加强数字赋能,迭代升级“南浔智慧渔业在线”应用平台,建成省级数字渔业工厂4家,建设数字渔村33个,推广运用渔业物联网3000余户。实施“龙头企业+未来农场+新农人”新型经营模式,建成省级共富渔场4家,打造市级渔业共富工坊16个,惠及农民100户,带动人均增收3.5万元。
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站长丁雪燕作典型发言
以四个“坚持”
推动水生动物防疫工作做深做实
一、坚持抓本质建设,提升体系队伍能力。强化队伍建设,推动省农业农村厅、省委编办联合出台《关于加强基层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成立第四届浙江省水生动物疫病防控专家组。强化责任落实,将病防工作与水产品质量、渔业水域环境作为“三大安全”聚力强化。强化业务整训,组织开展病害防治技术实验室能力验证和技能竞赛,加强实操演练和实战比拼。在能力验证中,我省共有2家单位全项通过,14家基层疫控机构通过4项及以上项目;在全国农业职业技能大赛中,我省荣获1名“全国技术能手”、4名“全国农业技术能手”的佳绩。 二、坚持抓监测检测,筑牢健康养殖防线。做实水产养殖病害监测与预警,及时发布病情月报和预警预报。扎实做好国家水生动物疫病监测计划任务,做优做深南美白对虾苗种疫病普查、主要品种重大疫病监控与流行病学调查工作,联合大专院校开展重大病害致病机制、监测预警及防控技术的研究与服务。三、坚持抓过程管控,巩固绿色发展成效。稳步推进水产苗种产地检疫,做好渔业官方兽医队伍更新确认,着力提高队伍的检测能力和业务水平;完成水产苗种产地检疫电子出证系统的迭代更新,积极推进无规定水生动物疫病苗种场建设。深入推进用药减量行动,推动省厅印发新一轮用药减量三年行动方案,通过综合施策、数字赋能,推动行动提质扩面。四、坚持抓创新驱动,激发高质发展动力。数字赋能促发展,创新建设“浙农渔”数字化应用,打造6大应用场景,创新“合格证+浙农码”模式,将检测结果和承诺达标合格证开具刚性关联。联合攻关强支撑。集结产学研推用力量,开展病害防控与减量用药技术联合攻关,近3年组织实施相关科研项目10余项,相关成果获省厅农业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广东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张远龙作典型发言
先行先试,创新水生动物病害防控工作模式
一、探索构建主动与被动相结合的监测模式 实行省、市动态,区县定点的监测方法。完成水生动物疫病主动监测、检测样品65000余份。定点监测养殖面积12660.43公顷、品种37种,监测病害73种。将6家广东省水生动物疫病检测联合实验室和75家基层定点实验室纳入水生动物疫病监测体系,构建网格化被动监测模式,联合实验室和定点实验室提供6万余份被动监测信息。二、积极推进水产苗种产地检疫制度实施,源头控制疫病。 全省检疫水产苗种423.8亿尾,出具合格证明3153份;开发并试运行“广东省水产苗种检疫申报”小程序,实现“指尖申报零跑腿”;试行检疫辅助员协助渔业官方兽医检疫;省级水生动物疫病监测方案全覆盖市级水产良种场;将申报检疫情况列为省市级水产苗种场复检、申报的考核项,将放养苗种检疫情况列入健康养殖示范场、水产产业园申报和巡查考核内容;开展签订《水产苗种产地检疫责任告知书》活动;营造良好宣传氛围,摄制广东省水产苗种产地检疫短视频,宣传检疫。
福建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站长李水根作典型发言
统筹谋划“全省一盘棋”
合力构筑福建水生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和能力建设新高地
加挂牌子,明确疫控工作职责。福建省今年推动出台了《加强基层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工作方案》,明确了县级水产技术推广机构承担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水生动物检疫事务性、技术性等工作职能,督促其加挂“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牌子,有效保障了全省基层水生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做到有机构、有资金、有人员,确保活有人干,事有人管。 夯实基础,提升疫控工作能力。一是顺利通过CNAS实验室认证,福建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于2023年4月正式成为福建首家、全国第二家通过CNAS认证的实验室;二是强化水产技术推广系统能力验证,今年福建全省共29家参验单位获得全国水生动物防疫系统实验室检测能力验证相应疫病检测项目满意结果,带动基层水产技术推广机构的病害防控能力显著增强;三是重视抓好培训工作,举办了一系列理论与实操相结合针对性、实用性的培训班,培训全省疫控工作业务骨干600多人;四是创建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形成比学赶超、争创一流浓厚氛围,在全国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联盟成立大会上作典型经验交流。拓宽渠道,创新疫控工作模式。一是增设大黄鱼、白对虾、石斑鱼、河鲀、鳗鲡、大口黑鲈等12个福建重点养殖品种的病害流动测报点,推进疫病防控工作“最后一公里”落地生效。二是创新病害检测手段,连续多年开展水生动物疾病病原快速检测技术试验示范工作,在全省范围内大力推广快检技术普及应用。三是创新建设“海上渔医院”,构建由“市级渔医总院”“县级渔医分院”“岸上门诊部”和“海上巡诊中心”组成的“四级服务网络”,全年服务渔民5000多人次,有效解决渔病寻医难、用药不规范等问题,保障渔业增产增效和水产品质量安全。抓好共建,增强疫控工作合力。全省水产技术推广系统与省内高校、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等建立合作共建机制,做到资源共享、业务共推、项目共做、人才共培、奖项共报,充分发挥共建单位间资源、项目和人才优势,强化技术创新、技术攻关,组建了病害防控专家智库,建立了水产病害病原库;联合开展渔业科技下乡、科普宣传教育、渔业文化建设等社会服务,共同为推进福建水产养殖绿色健康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青海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薛长安作典型发言
推进青海虹鳟无规定疫病苗种场建设
持续做好高原渔业生物安全管理
做好顶层设计,强化制度保障。以树立“负责任渔业理念”来统领青海鲑鳟鱼产业健康绿色发展,实施最严格的养殖“三原则”,以制度和标准建设为基础,构建规范管理体系,为鲑鳟鱼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技术支撑。构建工作体系,严格检疫措施。加强对鱼种、饲料、渔药等投入品的全程监控,实行省内苗种场良种补贴政策,鲑鳟鱼苗种输入和输出实行严格的动态监管,加强水产苗种引进、生产和流通环节的检疫,确保了鲑鳟鱼养殖良种供给。夯实保障机制、强化指导服务。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开展苗种产地检疫、疫病防控等工作。定期对养殖从业人员进行生物安全管理技术指导和培训,每年组织人员对省内苗种场开展安全风险评估,查找生物安全管理风险点,及时完善风险防控措施。
青海以“打造全国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为目标,积极推进虹鳟无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传染性胰脏坏死病苗种场建设,连续保持省内苗种场无疫状态。同时大力推进青海虹鳟无疫区建设,不断完善虹鳟无疫区建设技术规范,健全相关制度建设,规范各项管理流程,更好为青海冷水鱼养殖绿色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疫病形势分析
中山大学教授何建国作疫病形势分析
甲壳类贝类发病形势分析
2023年养殖虾蟹和贝类总体上没有发生全国性的大规模的疫病流行。无特定病原(SPF)对虾和罗氏沼虾苗种已经得到养殖界高度认同,亲本和虾苗检测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成为良种育繁推关键核心要素。北方南美白对虾工厂化养殖受传染性肌坏死病影响损失较大,十足目虹彩病毒病、虾肝肠胞虫病和细菌性疾病仍然是池塘养殖对虾的主要病害。北方养殖河蟹仍受“牛奶”病威胁,南方养殖河蟹病害没有发生大规模流行。罗氏沼虾“铁虾”病发病率持续下降,十足目虹彩病毒病危害上升,4-6月危害最严重。小龙虾、青虾、青蟹和三疣梭子蟹没有发生大规模的病害,较2021年有所减轻。贝类养殖总体平稳,牡蛎、蚶类苗期病毒病高发,养殖期牡蛎、蚶类、蛤类等在部分地区局部发生规模化死亡。建议进一步推进虾蟹和贝类苗种产地检疫,扩大SPF苗种生产规模;以品种为单元,建立综合防疫技术体系,开展综合防疫技术示范推广。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曾令兵作疫病形势分析
淡水鱼发病形势分析
2023年,我国淡水养殖动物的疾病发生情况总体上较2022年减轻,但部分养殖品种的发病形势仍有严重化趋势。在大宗淡水鱼方面,草鱼等主养品种的“越冬综合征”减缓,草鱼出血病的发病情势与上年相近,鲫造血器官坏死病发病率下降明显,鲢、鳙、鳊的细菌性疾病有严重化趋势,锦鲤疱疹病毒病和鲫鱼的寄生虫病有所增加。在特色淡水鱼方面,主要特色淡水养殖品种鳜鱼、大口黑鲈等的发病率上升明显,杂交黄颡鱼疾病发生率总体减缓,但部分主养区域疾病情况仍严重;斑点叉尾鮰、罗非鱼、乌鳢、黄鳝、虹鳟等特色品种的疾病有所减少,鲟鱼的发病形势较2022年上升明显;2023年,两栖及爬行动物大鲵、蛙、龟等的疾病形势较为平稳,中华鳖的疾病情势较上年严重。
淡水养殖目前面临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在产业发展方面,养殖成本上升、养殖效益低下、养殖积极性明显受挫;在养殖生产方面,饲料质量严重影响水产养殖动物健康,但缺乏改进措施;疫病诊断服务体系缺乏,特别是贴近现场的实验室诊断服务体系,而且普遍对诊断结果的应用缺乏认识;当下,业界普遍对水产养殖动物疾病发生的内在原因依然缺乏深刻认识,疾病预防措施盲目性大,过度用药现象普遍;疾病治疗时缺乏准确的诊断结果,盲目用药、滥用药问题依然比较普遍。
建议从根本上转变思想观念,立足渔业产业发展的本质内涵,关注养殖过程,着力提高产品质量,探索新时代渔业经济创新发展模式;主管部门针对重大水产养殖病害问题,持续地支持开展科技攻关研究,推动技术进步,引领产业发展;坚持开展无规定疫病苗种场建设、苗种检验检疫、疾病监测、能力验证等工作,创造科学养殖、健康养殖的氛围;强化水产养殖病害实验室诊断与服务体系建设,结合社会力量,充分发挥基层现有设施设备的作用;持续开展水产养殖病害防控技术的线上培训,提倡开展线下实训与实验室进修学习,培养专业人才,鼓励创业成才,服务产业发展;切实加强水产养殖投入品管理,保障水环境安全、水产品质量安全。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战文斌作疫病形势分析
海水鱼发病形势分析
2023年,海水养殖鱼类未监测到严重的暴发性疫病,发病总体情况与2022年类似。主要发病的海水养殖鱼类有大黄鱼、石斑鱼、卵形鲳鲹、鲆鳎、斑石鲷等。主要病原为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毒、虹彩病毒、弧菌、爱德华氏菌、海分枝杆菌、链球菌、刺激隐核虫、盾纤毛虫、本尼登虫、鱼蛭等。发病特征表现为养殖品种单一的集中区,病害多发;主导养殖品种疫病多元化,多病原共感染现象较普遍;寄生虫病有所增多。为此,建议继续扩大海水鱼类疫病监测范围,尤其是深远海养殖模式的鱼类疾病的跟踪调查,积极引导疫苗等主动防控技术的推广,同时加大科普力度,倡导把健康理念贯彻水产养殖全过程,提高病害防控在产业链中的地位。
友情链接
【政府部门】: 农业农村部 |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 |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站
【科研院所】: 华南农业大学 | 中山大学 | 广东海洋大学 |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 上海海洋大学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咨询服务:020-34466381 | 合作服务:18620920190 | 会员服务: 020-34466381
地 址:广州市南沙区东涌镇市南路4号段广东海洋与水产高科技园4号楼 邮编:511453
Copyright 2006-2019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