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鲈、黑鱼、大黄鱼诺卡氏菌如何科学防控
更新时间:2025-05-06 09:45:55 来源/作者:华中渔业研究社
五一假期已过、随着气温水温的不断升高,又到了水产动物生长的主要季节。高温也是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大量繁殖的时期,在此期间台风、暴雨等恶劣天气较多,水环境较为复杂,水产动物病害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近期,诺卡氏菌高发,全国各养殖地区频繁出现,接下来,小编结合多年一线塘口案例,给大家提供一些防控建议,供大家参考:
什么是“诺卡氏菌”?
鱼类诺卡氏菌病是一种传染病,又称结节病,属革兰氏阳性菌,最适盐度为0-1.0%,适宜pH范围为5.8-8.5,最适pH为6.5-7.0。是一种典型危害严重的慢性细菌病,多发于海水鱼黄花鱼和淡水养殖的加州鲈、乌鱼等名优养殖品种。诺卡氏菌属于“革兰氏阳性菌”,感染在苗期或初期通常是隐性的,极不易被发现,发病过程漫长,容易反复发作。并且,诺卡氏菌是⼀种机会性病原体,更容易感染营养缺乏、应激大、免疫力低下的鱼。诺卡氏菌主要通过鱼鳃、泄殖腔口、体表损伤感染、消化道感染所致,从而引起内脏多发白色结节和体表溃疡等症状。
流行现状:
以发病季节来说,福建地区每年12-4月多发,水温13-22℃均有发病。其中,12-来年四月一年鱼病害最严重,3-5月二龄鱼病害最严重;其他月份(12月至次年2月),诺卡菌病处于潜伏状态,一般不发病死鱼,但如果温度持续升高,也会导致持续少量死鱼。因此,一旦发现养殖鱼类有诺卡氏菌病发生,应及时治疗,治疗越早,感染数量越少,治愈率越高,给养殖生产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就会越小。(诺卡的流行与水质和环境、养殖密度、冰鲜料、抗生素滥用等有很大关系)
症状表现:
感染诺卡氏菌的病鱼,初期体表无明显症状,仅出现反应迟钝、食欲下降、身体发黑、常浮于水面。随着病情逐渐加重,鱼体黑色逐渐加深或出现了白色、淡黄色结节,病灶出现溃烂出血,尾鳍也有溃烂出血,并逐渐死亡。在鳃、前肾、肝、脾、鳔等内脏组织中有白色或淡黄色结节出现,结节作涂片会发现大量诺卡氏菌。但也有的病鱼内部症状不明显。乌鱼和加州鲈感染该病后腹部肿大,内有少量透明至黄色液体,而且在心、卵巢、肌肉都有结节。初期容易于分枝杆菌(鱼结核病)和发光杆菌病(巴氏杆菌病或假结核病)的病变相混淆,特别是在混合感染时。白色结节通常1-2微米大小,在肾脏、脾脏和肝脏最为明显和多见。在鱼体体质好时,结节可以慢慢固化而痊愈。固化的结节呈黑色硬结。
生鱼内脏白点图
诺卡氏菌治疗痛点:
1、潜伏周期长:诺卡氏菌病潜伏时间长,鱼体发病前期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当发现有白色结节时,发病已到中晚期,此时再行治疗难度增大;
2、免疫器官受损:诺卡氏菌感染鱼体后,其肝脏、肾脏等重要免疫器官,会受到严重损伤,为治疗带来了困难;
3、缺乏特效药物:诺卡氏菌为革兰氏阳性菌,在我国允许使用的渔用药物中,鲜有抗革兰氏阳性菌的药物。
防控方案:
针对诺卡氏菌病,药物治疗难以奏效的主要原因是病原菌严重损伤了免疫器官。诺卡氏菌一旦感染鱼体,对受感染鱼体的肝脏、肾脏等内脏器官的损伤较大,由于重要的生理和免疫器官受到严重损伤,为药物治疗带来了困难。一般药物想要进入节点杀灭病菌难度很大,疗效甚微。目前该病没有特效药,主流做法是内服抗革兰氏阳性菌的药物。由于药物治疗诺卡氏菌病的难度相当大,因此,对于该病的控制还是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
预防方案:
诺卡氏菌病预防有效,在养殖过程中可以从饲料上入手,建议冰鲜和颗粒料交替投喂。同时定期用一些中草药拌料投喂进行预防,如本草五加黄、百草冰丹、菌全清等。如果是投喂浮水饲料的,建议使用国标恩诺沙星100克+10%阿莫西林50克,同时搭配肝肠护卫保肝护肠,拌料20~30公斤内服,1天1次,持续5天~7天;
治疗建议:
一:镜检驱虫:
首先检查是否有寄生虫,如果有虫必须先杀虫处理;接着对池塘进行消毒改底,建议先用好底派改良底质,然后外泼较为温和的海联重碘,隔1天用1次,进行1次~2次;同时确保池塘氨氮、亚硝酸盐、pH值、硫化氢等理化指标正常。
二:拌料内服:
在开口吃料的前提下,可以用恩诺沙星、阿莫西林、氟苯尼考、多西环素等拌料内服。还可用氟苯尼考+盐酸多西环素+百草冰丹,按产品说明书用量加大一倍使用,1天喂1次~2次,持续5天~7天,隔3天~4天后视病情严重程度可再消毒1次,并按照以上方法再内服1个疗程,也可拌料内服盐酸多西环素+肝肠护卫+杜仲酵母多糖(用量按具体产品说明),1餐1次,连用5次。
友情链接
【政府部门】: 农业农村部 |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 |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站
【科研院所】: 华南农业大学 | 中山大学 | 广东海洋大学 |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 上海海洋大学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咨询服务:020-34466381 | 合作服务:18620920190 | 会员服务: 020-34466381
地 址:广州市南沙区东涌镇市南路4号段广东海洋与水产高科技园4号楼 邮编:511453
Copyright 2006-2019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